來源: 時間:2022-05-07 18:10:57 點擊量: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張福仁教授團隊、韓國蔚山大學醫學院Kyuyoung Song教授團隊、新加坡國立基因組研究所Jianjun Liu教授團隊共同完成了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麻風與克羅恩病共同發病機制研究。該研究通過多性狀連鎖不平衡分析,發現了一個新的在麻風和克羅恩病存在相反效應的基因-ADAP1,該基因被認為在病原體免疫逃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麻風與克羅恩病有9個共享基因,但作用相反。這些發現揭示了東亞人群疾病譜由慢性感染性疾病向自身免疫性疾病變遷的內在因素。該研究于5月07日發表于Human Molecular Genetics雜志。
這項研究是團隊前期國際合作研究的深入,2016年,中(山一大附屬皮膚病醫院)、韓(蔚山大學)、日(東京大學)、新(新加坡國立基因組研究所)團隊聯合開展了麻風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克羅恩病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遺傳易感性的內在關聯研究,結果發現麻風與克羅恩病共享編碼腫瘤壞死因子的關鍵基因TNFSF15,但效應相反。換言之,個體因TNFSF15基因表達過低而導致麻風發病防風險升高,而該基因表達過高則導致克羅恩病發病風險升高,研究還發現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與麻風的遺傳背景反向關聯。作為首個跨國跨學科跨疾病的遺傳學精細定位合作研究,4國學者為開展慢性感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共病/反病研究提供了借鑒(Sci Rep 2016;6:31429)。
麻風曾在中世紀的歐洲高發,目前仍在發展中國家流行,全球每年仍有20萬新發病例,我國每年仍然有數百新病例登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疾病譜也在變遷,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麻風在歐美國家已經由中世紀的大流行演變至當今的少見病,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癥性腸病、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等的發病率卻不斷攀升,成為繼感染性疾病后又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這項國際合作研究系統揭示了東亞人群疾病譜由感染向自身免疫性疾病變遷的內在因素,為東亞國家預應這種病譜變遷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的支持,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的張福仁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