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1-02-04 11:09:00 點擊量:
為表彰2020年度在臨床診療一線具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或團隊,我院舉辦年度醫療成就獎評選活動。申報條件:成功救治危重病人展示;確診疑難少見病例,若誤診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的病例;或省內/國內首報病例;新技術、新項目解決臨床診療問題或顯著提升科室效益。38個項目通過了嚴格的形式審查,進入現場答辯評審環節,經過7位專家評委及現場觀眾投票,最終10個臨床診療團隊脫穎而出,榮獲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2020年度醫療成就獎。
評選活動由醫教部科教科組織,每周三下午學術活動進行匯報評選,劉紅副院長主持會議,田洪青、劉紅、周桂芝、楊寶琦、吳梅、施仲香、楊青7位來自臨床診療一線的專家擔任現場評委。
張福仁所(院)長為獲獎團隊及成員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
張福仁所(院)長做總結發言: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體省皮人勠力同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實現醫療質量服務雙提升,不斷加強專科醫院建設,醫教研融合發展,一些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應用于臨床,重癥病例的搶救方面也不斷涌現值得借鑒推廣的案例。學科聲譽穩步前移,復旦排行榜再創新高。希望全體職工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繼續秉承初心、不忘使命、立足山東、面向世界,推動我院長期穩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十大醫療成就獲獎名單
1.基因診斷并成功治療表現為白色萎縮的胰酶外分泌不全綜合征一例
2.超皮秒激光祛斑、嫩膚緊致項目
3.基于“互聯網+”的慢性皮膚病管理
4.皮膚鏡檢測診斷項目
5.分子鑒定技術在感染性肉芽腫中的應用
6.非典型一期梅毒二例
7.反復誤診的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一例
8.注射美容致龜分枝桿菌感染一例附文獻復習
9.以彌漫性禿發為首發表現的親毛囊性蕈樣肉芽腫一例
10.嗜血分枝桿菌感染一例
基因診斷并成功治療表現為白色萎縮的胰酶外分泌不全綜合征一例
患者女,17歲,因雙下肢反復淺表性潰瘍2年,來院就診,既往多次被臨床診斷為“白色萎縮”,治療無效。該團隊結合臨床表現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針對下肢潰瘍的內在原因進行深入研究,最終診斷為胰酶外分泌不全綜合征,使用胰酶替代療法治療,1月后潰瘍痊愈。該病例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14),是全球首次報告皮膚潰瘍為胰酶外分泌不全綜合征的皮膚表現。
主要完成人:孫勇虎、王真真
02
超皮秒激光祛斑、嫩膚緊致項目
2019年12月我院激光美容科引進picoway超皮秒激光。超皮秒激光在治療色素病、嫩膚、緊致、縮毛孔、治療淺表瘢痕等方面表現出更快速、更徹底、更可靠、更舒適的優勢,在幫助更多患者早日解決“面子”問題的同時,科室效益增長30.03%。
主要完成人:劉華緒、林燕、高曉園
03
基于“互聯網+”的慢性皮膚病管理
我院于2020年2月3日上線互聯網醫院,實現了患者足不出戶,即可在線問診、便民購藥,藥品郵寄到家,上線至今共計服務患者一萬余人 ,助力疫情防控,解患者就診難題。基于互聯網醫院診療模式的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n》(IF:4.862)雜志上與全球同行共享。
主要完成人:李珍、陳佳林、徐浩
04
皮膚鏡檢測診斷項目
我院皮膚鏡檢測診斷技術開展以來,應用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甲病、白癜風、疣、銀屑病、脫發類等多種疾病的診斷,在基底細胞癌、日光性角化、疥瘡、表皮異物等疾病中皮膚鏡也有特異性表現,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有利的輔助診斷依據。自皮膚鏡檢測診斷項目開展以來,影像室業績較2019年同期增長46%。
主要完成人:李建可、王秀環
05
分子鑒定技術在感染性肉芽腫中的應用
臨床中多種慢性感染性皮膚病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病理均可表現為感染性肉芽腫,給該病的臨床診療帶來了很大困難。本項目組建立了基于qPCR、ddPCR及TB-IGRA的高敏感性及特異性的分子診斷平臺,該技術敏感性及特異性達均可達到90%以上,實現了感染性肉芽腫的早期快速精準診斷,降低臨床誤診漏診率,惠及了廣大患者。研究成果發表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IF:3.885)、《 J Dtsch Dermatol Ges》(IF:3.664)、《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科室效益提升581%。
主要完成人:王川、趙晴、潘晴
06
非典型一期梅毒二例
匯報不典型梅毒二例,兩個梅毒病例均為一期梅毒,屬于臨床上較少見的一期梅毒病例,第一是臨床表現不典型,第二是實驗室檢查容易誤診,通過分享提醒臨床醫生提高梅毒臨床診斷的警覺性,切實做好一期梅毒診斷,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造福患者。該病例發表在《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主要完成人:趙偉、田洪青、鄭榮濤
07
反復誤診的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一例
患者女,17歲,因口腔黏膜糜爛及全身水皰1年余,加重1個月,曾在多醫院做病理,診斷為濕疹、天皰瘡、線狀IgA大皰性皮病。在我院經常規病理、免疫病理、鹽裂及Elisa試驗確診為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經潑尼松、氨苯砜治療一周,水皰明顯消退。該病例發表在《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主要完成人:周桂芝、劉永霞
08
注射美容致龜分枝桿菌感染一例附文獻復習
醫源性龜分枝桿菌感染多與手術傷口、器官移植、透析和注射等有關。本文報道一例經美容注射后引起的龜分枝桿菌感染,通過病理、培養和 PCR 測序確診,并對分離菌株進行表型、分子鑒定及體外藥敏試驗。患者經克拉霉素、阿米卡星藥物治療痊愈。該病例發表在《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主要完成人:暴芳芳、孫樂樂
09
以彌漫性禿發為首發表現的親毛囊性蕈樣肉芽腫一例
患者因頭皮、軀干皮疹伴癢2年就診,該團隊結合臨床表現、病理及TCR基因重排最終確診伴毛囊黏蛋白病的蕈樣肉芽腫,治療效果明顯。該病例發表在《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主要完成人:暴芳芳、孫樂樂
10
嗜血分枝桿菌感染一例
由于病原學診斷困難,嗜血分枝桿菌感染常被誤診。本病例結合患者皮膚活檢標本中提取DNA進行分子鑒定檢查,利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基因HSP65、RPOB和16SrRNA序列并測序。測序后比對確定致病菌為嗜血分枝桿菌。治療三個月后皮損痊愈。該成果發表在《 J Dtsch Dermatol Ges》(IF:3.664)。
主要完成人:吳梅、劉永霞、暴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