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19-09-14 08:19:57 點擊量:
2019年9月10日至13日,第20屆國際麻風大會(20th International Leprosy Congress)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共有來自76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余名麻風防治研究領域的代表參加此次盛會。中國(含香港地區)共有31名代表參會,在9個學術專場中累計發言16人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副校(院)長、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東省皮膚病醫院所/院長、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候任會長張福仁教授率領4名青年骨干受邀參會,并在3個專場中做4場專題發言,4項壁報交流;張福仁教授被破例增選為國際麻風防治協會執行委員。 圖1.山東省皮膚病醫院代表團與國際麻風防治協會副主席、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會長張國成教授合影
國際麻風防治協會(ILA)成立于1931年,是麻風防治研究最權威的國際學術組織,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為全球控制麻風流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五年舉行一次學術會議,自2016年改為每三年一次。每屆盛會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麻風研究、防治及管理專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技術人員、志愿者和麻風康復者的廣泛參與,聚焦麻風防治領域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推動世界麻風防治的進步。鑒于中國的麻風防治成就和張福仁團隊在麻風研究領域的學術貢獻,大會破例增選張福仁教授為ILA執行委員。
圖2.國際麻風防治協會(ILA)新一屆執行委員合影
在麻風化學預防和麻風遺傳學病因研究專場,張福仁教授分享了題為“療前檢測HLA-B*13:01預防氨苯砜綜合征”的專題報告,向國際同行展示了本團隊率先發現氨苯砜綜合征風險位點并研發出檢測試劑盒的原創性工作以及在中國21省市開展了療前HLA-B*13:01檢測預防致死性氨苯砜綜合征(DHS)的臨床研究情況。緊接著來自印尼、尼泊爾、緬甸的研究團隊對我們的成果在其國家/地區人群中進行了驗證。整場報告學術氛圍濃厚,授課結束后,代表們主動跟張福仁教授提問請教、合影留念,并請張福仁教授及團隊給與更多的支持和指導。
圖3.張福仁教授做專題報告
圖4.部分代表跟張福仁教授提問請教并合影留念
圖5.來自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的團隊匯報應用本團隊HLA-B*13:01檢測技術預防氨苯砜綜合征的應用情況
隨后本團隊孫勇虎博士報告了團隊近十年來在麻風遺傳免疫方面的研究進展,吸引了大會主席和參會代表的濃厚興趣,并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日本Akira教授提到,他對張福仁教授級其團隊2016年報告的易感基因PPARG的功能進行了驗證,并發現該基因在麻風分枝桿菌與宿主免疫交互作用和泡沫細胞形成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他的團隊還將繼續圍繞我們發現的易感基因進行深入后續研究。本團隊在麻風易感基因領域的研究不僅走在國際前沿,也正在引領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圖5.孫勇虎博士做專題報告并與參會代表進行現場交流
在麻風分子診斷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專場,本團隊王川主任做了“IL23R基因內的致病變異G149R功能研究”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IL23R/Th17信號通路在麻風發病中的作用,首次探索了致病變異在疾病發病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孫樂樂助理研究員從技術研發和臨床應用層面,向國際同行介紹了本團隊為實現麻風早期診斷開發的分子診斷的新技術:微滴式數字PCR(ddPCR)技術,受到同行好評。
圖6.王川、孫樂樂做專題報告
會議期間,張福仁教授同國際麻風防治協會(ILA)主席Roch Christian Johnson教授、秘書長Paul Saunderson教授及副主席Wim van Brakel教授、副主席Kawuma教授進行交談,詳細介紹了本團隊以中國麻風防治的新技術和新成果。此外,在2019年山東泰安舉辦的發展中國家國際麻風培訓班的合作交流基礎上,張福仁教授與來自加拿大的Erwin Schurr教授、荷蘭的Bernard Naafs教授、印度的Rao教授和巴西的Marco教授,圍繞麻風分子生物學研究、精準防治研究和人才交流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并探討了今后合作的方向和計劃。
圖7.會議期間,張福仁教授同國際麻風防治協會執委們進行交流,介紹中國防治成果
圖8.張福仁教授同國際麻風防治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交流,并探討深入合作
此次盛會,山東省皮研所代表團不僅在發言數量位居國內前列;而且張福仁教授被增選為國際麻風防治協會委員。不僅向國際同行展示了團隊的原創發現,宣傳了中國麻風防治的新成果;而且還同國際麻風防治的領域的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和合作,引領了麻風病因學和治療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提升中國麻風防治工作者的國際影響,更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國際麻風大會上的賀詞中提出的“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了中國力量。